顯示具有 因信稱義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因信稱義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

以為得到,原是失去

使徒保羅在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,不因自己身陷囹圄而灰心喪志,卻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了患難中的大喜樂,顯明了身為基督僕人屬靈裡的真自由。這喜樂與自由不是由於環境平安順利,凡而是因為了基督被打、被關,在外在的痛苦中被聖靈所內覆。

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

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
一個名為「救恩」的故事 3


這個失足的人被慢慢地拉上。他感受的到那被染紅繩索上的溫度,不斷思想,為何會有人願意救我這樣的陌生人?他知道這根繩子非常牢靠,但是他不敢輕忽大意。在被拉上升的過程中,看到了晨曦光耀、流風彩雲、星海月輝,他十分感恩,想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看到這些美景。有好幾次他感到自己的無力,甚至都快要鬆手了,但總在這時聽見了聲音:不要怕!相信我!我一定能救你!他又重新獲得了力量,再次緊抓住繩索。他一心仰望那上頭繩索的終點,期望能和救他之人見面,真誠地當面對他說一聲:謝謝你救了我!

這個人最後離開了律法主義,捨棄了放縱主義,只是單純地一心仰望那將他拉上的耶穌基督。他相信耶穌必能救他,不是憑著他自己的善行、義行,或是神的律法、十誡,而是憑著基督的恩典和憐憫。「因信稱義」不是一瞬,而是一生;不是入門,而是連接此岸和彼岸、現世和來生、地下和天上的橋樑。正如聖經所說:我不以福音為恥;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,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臘人。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;這義是本於信,以致於信。如經上所記:義人必因信得生。羅1:16-17

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

一個名為「救恩」的故事 2


第二種發展叫做「放縱主義」:或者說得更明白,是利用了神的恩典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。

這個失足的人被慢慢地拉上,越過了那棵大樹,並且不斷地緩慢向上。他忽然發現,這根繩索非常地牢靠,甚至經歷風吹雨淋都不曾停止過拉著他。所以他非常地安心,近乎大意。開始邊拉著繩子,邊搖晃著身體,想看看到底這根繩索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。甚至有時故意鬆手,享受著落下的刺激。畢竟,只要鬆手後再緊緊抓住繩子就好了。

既然得救是本乎恩,因著信,不在乎人的行為,那麼不就代表我可以不斷故意犯罪,反正神願意救我,並且也一定會救我,只要我不斷悔改就好了啊?

一個名為「救恩」的故事 1



有一個人失足落進了深谷,在下墜的一瞬,他好不容易抓到了一棵樹,用盡了全身的力量吊在這棵樹上。他沒有多餘的力氣向上爬,只知道他已經下落了一段非常久的時間。他很清楚明白如果沒有人來救他的話,遲早會因為失去肌耐力而墜谷身亡。就在這時,他聽見上面有人喊著說:放手去抓你身旁的繩子!

這個失足的人必須要下一個決定:我要不要相信這個聲音!畢竟他不知道是誰在喊?是不是真的能救他?是不是真的能拉他上去?但是他決定相信,所以鬆開了抓住大樹的手,改去抓那根墜下來的繩子。然後他發現,繩子雖然早已被鮮血染紅,但是可以一寸寸慢慢地將他拉上去。

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

亞伯拉罕的故事


七十五歲的老人家帶著老妻、姪兒、老僕人和畢生累積的家當,就這麼從中東兩河流域農業發達的大城吾珥,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地中海沿岸不甚開發的偏遠迦南。重新適應新的生活、學習新的語言,以及,認識那位神秘的至高神。

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

義人必因信得生(2)

使徒保羅傳揚福音,很少一帆風順,乃受盡艱難阻擋。除了來自外邦異教的直接攻擊外,保羅更覺難過的是同樣信仰真神、卻不信耶穌是主的猶太同胞們的逼殺,以及同樣信仰真神、信主耶穌,卻一直要將福音帶回律法底下,同教會中法利賽教門以及”超等使徒”們的毀謗。
面對同信真神、同信耶穌、同一教會,卻以聖經律法為依歸,強迫信徒需要守律法的”法利賽教門”,中年的保羅在《加拉太書》的回擊是嚴厲、激烈又熱情的,他引用了惟義人因信得生來反駁法利賽信仰。而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,年老的保羅則在《羅馬書》中成熟穩重地介紹基督信仰,將惟義人因信得生的意義,從猶太人的律法擴大成了普世福音。

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

義人必因信得生 (1)

「義人必因信得生」是宗教改革時期的精神指標之一,這句聖經成了馬丁路德對抗教廷最大的武器,改變了當代歐洲以及接下來的整個世界;這句聖經或許也成了最讓人混淆的聖經之一,「因信稱義」在各派各宗中各說各話,人們也逐漸忘了馬丁路德解釋「因信稱義」的原意 *。

在基督新教各派幾乎都高舉「因信稱義」真理的現代,人更該持續思想「義人必因信得生」的涵義,謙卑祈求聖靈帶領,必可看見真神想告訴祂眾子女的深厚情感和期望,活出那「義人必因信得生」的深刻力量。

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

十架上的強盜


(強盜)就說:耶穌阿,你得國降臨的時候,求你紀念我!耶穌對他說:我實在告訴你,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。路23:42-43.